環境保護的議題一直是我所關心的方向,特別是危害的部份,畢竟非科班出身的人大談要如何重視環保,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寫這篇文章,源由來自於一個徹夜難眠的夜晚,開著電視想尋找些睡意,沒想到看著國家地理頻道的「水母入侵」這個節目之後,反而有些想法

節目裡提到許多世界各地被水母螫傷的案例,節目的訊息都還滿新的,甚至是2007年以後的資訊,所以還滿值得一看


過去我對水母的刻板印象就是「有毒」、「易生存」、「易繁衍」,但有人可能會覺得水母對環境是無害,甚至有「死了會直接溶於水」的觀念,所以是有導正視聽的必要性


先來介紹一些水母的基本概念

水母的構造

水母體內百分之九十五是,百分之三是,百分之二是蛋白質。水母的傘狀體內有一種特別的腺,可以發出一氧化碳,使傘狀體膨脹。牠們沒有心臟血液大腦骨骼眼睛。牠們簡單的感應器官,使牠們能分辨氣味、味道並幫助牠們在水裏保持平衡。

水母的型態

不同的水母有不同的形態,地球上最大的水母是「獅鬃水母」,直徑有2米,觸手長35米,最小的Irukandji水母全長則只有12毫米。櫛水母在海中游動時,8條子午管可以發射出藍色的光,發光時櫛水母就變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綵球;帶水母的周圍和中間部分,分佈著幾條平行的光帶,當它游動的時候,光帶隨波搖曳,非常優美。水母大多因為獨特的外表被人冠以特別的名字。

有些水母不單顏色多變,而且還會在水中發光,有些閃耀著微弱的淡綠色或藍紫色光芒,有的還帶有彩虹般的光暈,當牠們在海中遊動時,就變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綵球,光影隨波搖曳,非常優美。水母發光靠的是一種叫埃奎明的奇妙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和鈣離子相混合的時候,就會發出強藍光來。埃奎明的量在水母體內越多,發的光就越強, 每隻水母平均只含有五十微克的這種物質。

水母的繁殖

水母雌雄異體,有生殖腺在近胃囊處。成熟的精子流入雌水母體內受精。受精卵發育成幼蟲離開母體,在水裏游動一會兒後,沉下海底形成幼體,後變成橫裂體,橫裂體分裂成多個碟狀幼體,再發育成水母成體。

近年,世界各地的海域常常有突如其來的水母群的出現。早前,日本海域便出現兩米長的巨型「越前水母」群,估計中國揚子江流域是越前水母的來源之一。隨著中國沿海業的過度捕撈,減少了與水母爭食的魚類,增加了浮游生物,造成水母繁衍過剩,加上長江流域連場反常的大雨,將巨型水母沖到日本海域。此外,海洋的水溫變暖亦加速水母的繁殖和生長。

水母的獵食習性

所有水母都是肉食性動物,牠們以魚類浮游生物為食。當獵食的時候,水母很被動,只捕食游到牠們身邊的動物。牠們用觸手上的刺絲囊來螫傷或是殺死獵物,然後把食物送到嘴和消化腔裏。大部份水母幾乎是透明的,敵人難於發現。有些水母能夠發光,單憑身上發出的幽光,水母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吸引獵物。

水母的攻擊性

馬來西亞澳洲一帶的海面上,有兩種分別叫做澳洲箱形水母曳手水母的,其分泌的毒性很強,如果被它們刺到的話,在幾分鐘之內就會呼吸困難而死亡,因此它們又被稱為殺手水母,被這樣的水母螫傷的人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喪命。但大多數情況下,螫傷只會引起極端疼痛、惡心、紅疹和鞭痕,有時會持續數周。被水母螫後,發生呼吸困難的現象時,應立即實施人工呼吸,或注射強心劑,千萬不可大意,並應迅速尋求醫護救助。

資料來源:wiki


接著來看看實際案例

蘋果日報:穿衣防水母 衰男下水就被螫

澳洲29歲倒楣青年史考特,前天搭遊艇到昆士蘭外海浮潛,由於澳洲時值夏季,沿海常有水母出沒,他還特地穿上防寒衣以防水母,全身上下包得密不透風,只露出臉跟手腳,沒想到他一頭跳進海裡,就撞上只有花生米大小的毒水母,現在醫院加護病房觀察,情況危急。

曾有2人喪命

史考特撞上的有毒水母叫伊魯康吉水母(Irukandji jellyfish),是擁有兩分鐘內讓人斃命的劇毒箱形水母(box jellyfish)的近親,體型雖只有成人小拇指指甲般大小,一旦被螫到卻會引起嚴重疼痛,還會造成嘔吐、焦慮等症狀,稱為「伊魯康吉症候群」,對於有心臟病等其他疾病的人特別致命,2002年曾有2人被伊魯康吉水母螫到後喪生。

史考特被螫到後,馬上被從海裡救起送回岸上,昆士蘭直升機醫療小組表示,救護人員趕到時,史考特全身發抖,非常痛苦,最後導致休克。直升機將他送到島上醫院救治,至今還沒離開加護病房。


大家應該對這個人不陌生,之前票選出來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澳洲大碉堡的保育員「堡主」

大紀元:全球最棒工作者 遭水母螫傷險要命

班‧蘇爾擔任澳洲小島的巡守員,半年薪水為十五萬澳幣,不過,薪水高工作可是不輕鬆。據中廣新聞報道,蘇爾前兩天騎著水上摩托車到太平洋戲水,回來下車的時候在海水裡被螫了一下,上岸後發現他的手和腳都相當疼痛,島上的工作人員立刻送他去看醫生。

醫生檢查以後說,他是讓一種毒性極強的 「伊魯康吉」水母螫到了。

隨後,蘇爾又出現發燒、頭痛、下背疼痛、胸悶和血壓高等症狀,醫生給他開了抗生素,經過一夜的充足睡眠,症狀才緩和下來。



澳洲熱帶地區一向都有水母螫死人的意外發生。70年代開始,澳洲北部的海灘就裝設防護網,不讓大型水母進到海灘水域傷人。不過,海洋生物學家傑米西摩博士則發現一種只有花生米那麼大的叫「伊魯康吉」水母,其毒性更強,也難以捕捉。

由於觀光業是澳洲北部的大產業,當時傑米的警告,並未受當局重視,怕這種說法會嚇跑觀光客。直到2002年,兩名觀光客相繼在防護網之內被這種殺手水母螫死之後,大家才開始重視。「伊魯康吉」水母棲息多分布在澳洲沿岸,以澳洲伊魯康吉族原住民命名。特徵:約成人小指指甲大小。毒性:毒液會導致伊魯康吉症候群,症狀包括抽筋、腎臟跟背部疼痛和高血壓等。


除了伊魯康吉水母之外,今天的重點在「越前水母」



越前水母(學名Neopilema nomurai),又名野村水母,是一種在長江三角洲到日本海泛濫的巨型水母, 體型非常龐大,可以達200公斤(450磅),可食用,寬度跟一個成年人差不多,是現存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水母。

生物

野村水母在完全長成之後,可以有二米直徑,重量達到220公斤,可比美另一種巨型水母獅鬃水母。野村水母原來在黃海東海,但由於全球暖化及海洋污染等各種問題,於1960年代開始亦有在日本海出現,而且數量愈來愈多。

對人類的影響



野村水母的存在其實已有一段時間,在1958年曾被日本當局以為是魚雷。但到2000年代的大量繁殖,對漁民的生計構成影響,在2005年8月尾方為其他人所認識:在當時,不少在日本海捕漁的日本漁民開始發現在他們日常下網捕取魷魚鯷魚鮭魚鰤魚等漁獲的海域裡,都被一種巨型水母所佔據。事件對西日本鄰近日本海沿岸的福井縣島根縣的影響最大。

這些巨型的野村水母,由於數量眾多,牠們的重量很多時都把漁民的漁網擠破,又或把漁獲壓死。在最極端的例子中,有多達1000隻野村水母在漁網中被發現。這些巨型水母食量驚人,往往把一半的漁獲吃掉;即使沒有被吃掉的漁獲,若被水母灼傷的話,漁獲亦很難生存。2007年10月,數十隻越前水母在千葉縣弄沉了一艘漁船,使3名漁民墜海。


早期漁民會把巨型水母殺掉,然後倒回大海裡。後來發現水母的泛濫愈來愈嚴重,於是日本政府派專家研究解決方法。研究發現:原來當水母被殺時,會立即排出身體的卵子和精子,使之在水裡受精。於是,當漁民把被殺的水母倒回大海,這些卵子和精子亦同時回到大海,並大量繁殖。因此,現時在有關水域的漁民,在捕獲巨型水母之後,都不會立即殺掉,而是運回岸上加工作食物處埋。在長江沿岸,水母被製成食用海蜇,而在日本,水母會被曬乾磨粉,並混進餅乾內。

近年發現:野村水母含有豐富的水母蛋白(Mucin),可用於化粧品及治療關節炎。

野村水母大量出現之成因及過程

  1. 是受近年急速工業化的中國沿海城鎮所排放的工業和農業廢水影響,因此海水被營養化,令野村水母從食物鏈位置之中獲得過多的養份支持,而致其日後大量繁衍起了作用;

  2. 漁民早期因不知道被殺的野村水母會有自動排出其精子和卵子的生理機制,便直接將其屍體倒回海中,而致其大量的受精卵在海水介體中被交配而成,沉在海底以生長期的水螅形態存活,而致日後其大量繁殖和湧現

  3. 全球增溫影響下的多種因素令該海域的天氣愈趨不穩定,加快了氣候週期的頻率和變化;此外,海洋的水溫變暖亦加速水母的繁殖和生長,大量仍為「水螅」生理狀態下的野村水母因受此自然環境的影響或刺激下大大加快生長率,大量地由生長期「野村水螅」變為成熟期的野村水母;

  4. 隨著中國沿海業的過度捕撈,減少了與水母爭食的魚類,增加了食物鏈較為下層的浮游生物,造成該水母繁衍過剩,加上長江流域連場反常的大雨,將巨型水母沖到日本海域

資料來源:wiki


在影片中會介紹到上述所提及的各國對於水母危害的研究以及伊魯康吉症候群、越前水母的介紹,最後會有一些水母繁衍的介紹

這些資料真的很推薦大家用心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雷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